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在北溝村的大棚裡……(逐夢)

孫翠翠
2022年07月27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北溝村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溫室大棚。
  季婷婷攝

  圖為北溝村的頭茬西紅柿上市。
  季婷婷攝

  圖為鳥瞰北溝村蔬菜大棚。
  白振波攝

  北溝村的夜,如同被幕布緊緊包裹了一般。

  凌晨3點鐘,幕布微微翹起一角,一絲白光從天地之間的縫隙擠了進來。

  村子醒了。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向同一個方向涌動。

  半小時之后,幕布被猛然掀掉,整個村子嘩啦亮了。

  470公頃、1061棟蔬菜大棚,如一片白色的汪洋匍匐於黑土之上。

  一

  在廣袤的東北黑土地上,吉林省榆樹市八號鎮北溝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庄。

  它位於黑龍江和吉林兩省之間,處於哈爾濱、榆樹、扶余三市交界,區位優勢明顯。但是因為沒有產業,耕地多為坡地,道路泥濘難行,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貧窮的標簽貼在北溝村的身上。如今,雖說北溝村已經告別了貧窮,但一提到“窮”這個字眼,還是會讓村民感到隱隱的疼痛。用老村支書的話說,我們窮得太久了。而這頂窮帽子,在2017年年末,終於被全體村民齊心摘掉。

  我來到北溝村蹲點時,已經是2022年7月。

  北溝村的頭茬西紅柿剛剛上市。外地的客商已早早住進村子等著收菜。

  凌晨3點鐘,北溝村的村民陸續進棚了。有力的大手扣動著噴霧罐,細密的水霧打在剛剛開放的小黃花上﹔纏滿白色膠布的手指靈巧地操控著剪刀,將多余的枝杈統統去掉。這是即將坐果的二茬西紅柿。大伙兒在西紅柿的南邊種上豆角,這樣既能多收一茬豆角,多掙一份錢,寬大的豆角葉又能為成熟的西紅柿遮光,保証上市的西紅柿果實新鮮。

  在頭茬西紅柿大棚裡,粉紅的西紅柿正被裝筐送往收貨點,分等、裝箱,然后運往各地。

  有770戶3000多人的北溝村,全村棚膜蔬菜種植面積佔全部耕地的42%,平均每戶擁有1.5棟大棚。

  我在從南向北的第二十三棟大棚前停了下來。58歲的村民閆桂福正用兩根手指小心地為西紅柿走杈子。因為一次事故,他的右手僅剩下這兩根手指。

  第二十四棟大棚裡,閆桂福媳婦唐井鳳正歪著頭費力地摘柿子。由於身患疾病,她失去了進城打工的機會。

  一殘一病,卻要養活患有精神病的兒子和兩個正在上學的孫子。曾經的艱辛可想而知。

  “債務早還清了,家裡摩托車、四輪車都有,一年還能淨掙20多萬元……”提起現在的日子,閆桂福憨厚的聲音裡流露出自信和驕傲。

  雖然早就聽說村裡的情況,但閆桂福這樣可觀的收入,還是讓我吃了一驚。

  二

  窮了一輩子的閆桂福,從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也能有幾十萬元的存款。自家的房子變了樣,庭院變了樣,連人的精氣神兒也變了樣。

  “得感謝老支書。”閆桂福口中的老支書,叫劉佔文。2007年,劉佔文當選為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當上村支書后,他心心念念都是一件事——帶著全村人扣大棚。

  然而,把全村人組織起來干一件事,這是個相當艱巨的挑戰。

  3000多名村民各有各的情況,各有各的心思,怎麼做到思想統一干一件事?怎麼把他們手裡最寶貝的土地集中起來,由村裡統一規劃、連片發展?

  劉佔文的經驗就兩條:一是黨的領導,黨員必須打先鋒﹔二是“民心無價”,永遠把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劉佔文帶動村干部、黨員率先發力。村干部、黨員率先扣大棚,承擔“試錯”風險,讓農民看到發展機遇。在集中土地過程中,遇到不同意流轉土地的村民,劉佔文就拿出自家的地,用一畝半一等地兌換村民一畝差地。就這樣,村支書帶頭,村干部和黨員們“各顯神通”,通過各種讓利辦法拉村民“入伙”。

  北溝村的大棚每棟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造價七八萬元。建設初期資金短缺,村班子成員便發動各種關系從哈爾濱、扶余、榆樹等地,為村民賒電線、彩鋼瓦、大棚布等,一些實在不能賒賬的東西,班子成員就自掏腰包,共墊付40多萬元。

  近20年的基層採訪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到,一位好的基層帶頭人的思路和決心是多麼重要,會怎樣舉足輕重地影響這一方土地上人們的生計。這一點,在北溝村再一次得到了驗証。

  2014年,國家下發了一筆上千萬元的棚膜項目補貼。為了把這筆錢用好,全省各級召開了多場調研會,研究“補給誰、誰來建”等問題。

  當時,劉佔文自己有一家合作社,有人勸劉佔文為自家合作社爭取這筆“巨款”。

  可是劉佔文卻說:“補貼必須補到一家一戶建棚農民手中,這樣才能真正讓農民有積極性,真正把這項事業長長遠遠地做起來……”劉佔文堅信,農民隻有得實惠,才會跟著村裡干,大棚事業才能往前走。

  最終,劉佔文為村民扣棚爭取到了大額補貼。然而,因為頭一年北溝村的蔬菜在向南運輸時受阻,菜價一路下跌,很多農民一年的辛苦都白費了,所以,大家扣棚的積極性並不高。

  怎麼辦?

  依然是黨員率先發力。北溝村每名黨員自領“軍令狀”“責任書”,帶頭扣棚,同時游說親朋好友扣棚,說服普通村民扣棚。缺技術教技術,缺錢墊錢,目標隻有一個——棚膜產業上規模。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北溝村的西紅柿一入市就賣了高價,一棟大棚收入13萬元左右。北溝村也成為榆樹市規模最大的棚膜基地。

  那時,閆桂福看在眼裡,心裡也痒痒的。可是,自己一家子加起來才勉強算一個半勞動力,種大棚是個辛苦活兒,自己這體格怕是撐不住,而且,一身的陳年舊債都還不上,哪來的閑錢建棚呢?

  2017年,國家又來了補貼新政策。農民隻需要拿出兩三萬元就能建一棟棚,如果自己多出力,工錢料錢還能再省省。

  劉佔文掂量了一下,以閆桂福的情況,應該可以侍弄一棟棚。於是,便發動黨員幫助閆桂福解決錢和技術的問題。

  那年7月,頭茬西紅柿提前上市了。一輛輛收貨車開進了村子裡。

  大棚裡,閆桂福媳婦唐井鳳身上背著的小腰包鼓鼓囊囊,裡面是一張張百元大鈔,足足有5萬元。這只是她家一季一棚的收入。唐井鳳嘟囔著:“秋了,再扣兩棚。”

  三

  2021年換屆,劉佔文因為年齡原因卸任村支書。80后王春庄當選為新一任村支書。

  王春庄是土生土長的北溝村人。大學畢業后他在村裡任治保主任,是劉佔文的左膀右臂,也是北溝村脫貧攻堅的一員干將。

  這時的北溝村,已經擁有7個蔬菜產業園區,年產值達到1.46億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萬元。2020年、2021年連續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產業發展成熟,村民生活富裕,土地和人力相對有限,北溝村再發展的潛力在哪裡?如何“錦上添花”在新一輪鄉村振興中加快發展?王春庄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大,壓力也大。

  3個月后,就在王春庄苦心探索北溝村發展方向時,中共吉林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通知,北溝村被確立為省市領導鄉村振興聯系點,要將北溝村著力打造為在全省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北溝村的機會來了!”王春庄的興奮難以掩飾,他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老支書。

  沒有誰比老支書更清楚這個機會的重要性。

  “北溝村能有今天,我們是得了國家政策的利,得了五級書記抓振興的利。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再好的帶頭人也走不出百余裡。”劉佔文語重心長。

  好消息剛落地,長春市委辦公廳的工作人員便入村了。

  北溝村正在默默地發生著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不光是在表面上,更在人的心裡。村干部知道的多了,眼界寬了,腦袋裡想的事情也在發生改變。更明顯的變化是,他們的工作節奏突然快了幾倍。

  王春庄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不夠用,各項工作謀劃要快,落地要快,推進更要快。奇怪的是,這種緊張的節奏沒讓他感到一絲疲憊,反而是方向更明確,內心更踏實,干勁兒更足了。

  “農村電商要發展,棚膜產業要強大,村集體經濟要壯大,要在全省率先實現共同富裕!”王春庄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動力。

  村東頭,老的棚膜園區開始提檔升級。村西頭,現代化蔬菜交易市場將於今年10月投產。有了自己的交易市場,便擁有了蔬菜定價話語權。運輸業、包裝業乃至餐飲業都會隨之發展起來,周邊村庄的棚膜經濟也將加快發展步伐。

  吉林省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為北溝村開通了村治理雲平台。“政策直達”“陽光村務”“智慧黨建”“無人機巡航”等多種應用模塊進入試用階段……

  離開北溝村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王春庄開車送我們。正准備出發,一位年輕人從大棚裡出來,走到我們跟前,對王春庄說:“王書記,我想入黨,您看我還有啥差距,還要咋努力?”

  王春庄笑著告訴我,現在,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少人入黨的意願越來越強烈。有了更多年輕人的回歸,北溝村的發展一定會更好!

  制圖: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7日 20 版)
(責編:馬俊華、王帝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