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復興有我·尋訪老兵足跡 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
老兵楊秀友:天當房地當床 炮衣擋雪霜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一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長春市綠園軍休所響起,而唱這首歌的人正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楊秀友,現已90歲高齡的他唱起這首戰歌時依舊眼神堅毅,滿懷激昂。
現已90歲的楊秀友唱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依舊眼神堅毅。人民網 李思玥攝
楊秀友於1932年出生在貴州省銅仁市,家住的地方與四川交界,小時候生活很苦,村裡常有惡霸地主欺壓,才10多歲的他便得去給地主干活,不僅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還經常要吃米糠。
1950年,楊秀友跟隨解放軍在他家鄉參加了剿匪作戰,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是真心實意為了人民,又因在參加剿匪作戰的優良表現,1951年,楊秀友正式入伍參軍。在參軍后,楊秀友隨部隊准備入朝作戰,在此期間,他被調動到炮團,因他在武器維護和保養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表現突出,榮獲了三等功,並於1951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2年,楊秀友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員跟隨所在部隊參與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楊秀友對於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當時由於敵人擁有空中優勢,很多時候都要夜間行軍,為了防空襲得盡量避開公路或是人行大道,不能開燈,一路上經常要取捷徑爬山過嶺,越過這座山,又翻那座山,一路艱難前行,條件十分艱苦。”
楊秀友講述著入朝作戰時的種種經歷。人民網 李思玥攝
為防止敵人的轟炸,楊秀友和戰友們很少生火做飯,吃的是高粱米。楊秀友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有戰友因長時間行軍而腿腫的情形歷歷在目,他們沒有叫苦叫累,奮勇前進。”
在零下20多度的晚上,志願軍們天當房地當床,當時楊秀友和戰友們在火炮陣地裡用炮衣擋雪霜,睡覺時身下墊的是自己打的草墊,不脫衣服,兩個人共用一床被子互相取暖。
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敵人每天都對楊秀友所在部隊的前沿轟炸、炮擊。“炮彈、炸彈把志願軍的坑道口炸塌了,洞口的水向坑道裡猛流,坑道裡的糧彈和糧食很快就要被淹,如不及時排除坑道裡的水,冒著敵人的炮火搬運的200多發炮彈和糧食就要泡湯,人也不能住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楊秀友所在連的指導員劉慶祥說:“保護彈藥就是消滅敵軍的關鍵,因為坑道裡的炮彈是反擊527.1高地的武器。對我們來說,一是要很快排除坑道裡的水保護彈藥,二是要保証人員安全。”
在后來戰斗准備期間,楊秀友和戰友們白天挖坑道,夜裡用人力到后方去搬炮彈。楊秀友所在班八個人組成兩組,輪流搶挖排水。“在排水過程中是很容易被致人發現的,於是一組排水,一組負責觀聽敵人的炮響。”在搶挖過程中,空中是敵人飛機盤旋、轟炸,地面是敵人遠射程火炮定時不定時地向坑道口開炮。
面對在戰斗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楊秀友和戰友們沒有一點退縮,以堅決打擊敵人的頑強斗志,打敗了敵人。是千千萬萬志願軍勇士用血肉鋪就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每一次勝利和前進的縮影。
在反擊527.7高地時,為了及時支援步兵,准確地打擊敵人,楊秀友和戰友們經過幾小時的戰斗,共打300多發炮彈,楊秀友和戰友們由於長時間操炮打擊敵人,耳朵震出了血,衛生員為他們用紗布處理后,他們仍然繼續堅持戰斗,直到戰斗勝利。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楊秀友榮獲三等功。
楊秀友在軍旗前敬禮。(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供圖)
退休后的楊秀友仍積極發揮余熱。參加綠園軍休所黨建共建活動,參加烈士陵園清明祭掃活動,作為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參加綠園軍休所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暨軍休干部黨支部優秀共產黨員和黨務工作者表彰大會等活動……楊秀友通過講述自身的經歷,傳承紅色基因,讓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
從新中國成立后的剿匪作戰到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從親歷抗美援朝到退休后發揮余熱……楊秀友這位有著70年黨齡的老黨員用一生堅守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信念,時刻展現著作為一名黨員、一名軍人的本色和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