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非凡十年·吉林篇

【把吉林振興發展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科技助力 守護黑土糧倉

2022年07月17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科技助力 守護黑土糧倉

  本報記者 祝大偉

  吉林省梨樹縣高家村,一塊200多畝的試驗田,在梨樹縣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青魁的心裡是塊寶地。

  “當年,這是塊沒人願意種的低產田。”楊青魁帶領合作社嘗試在這塊地上採用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的新技術,曾經露黃土、板結的土壤,如今隨便一摳就能發現不少蚯蚓。這項新技術后來有了響亮的名稱——“梨樹模式”,這塊試驗田則成了國內時間最長的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

  “科技助力,我們連續4年實現畝產超噸。”去年秋收,看到畝產1077.94公斤的結果,楊青魁感嘆道。

  “梨樹模式”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節本增效,已成為越來越多當地農民的共識。

  今年,吉林省優化提升該模式,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283萬畝,適宜區域全面實施。

  近年來,通過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吉林省探索建立了多種黑土地保護模式。在吉林西部的鬆原市長嶺縣,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長嶺實驗站建設了500畝示范田,正在示范成熟的覆沙造旱田、埋秸改良及利用重度鹽鹼地等技術。

  去年吉林省與中科院簽訂協議,全面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將建設3個萬畝級、30個千畝級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點。目前全省免耕播種機保有量達到3.5萬台,示范推廣秸稈碎混還田近50萬畝,相當於過去3年的總和﹔秸稈深翻還田近100萬畝,比上年增加30%以上﹔採用米豆輪作技術150萬畝、鹽鹼耕地治理模式30萬畝以上。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護好黑土地,意義重大。”楊青魁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7日 06 版)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