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吉林大學:賡續黃大年精神 繼往開來創新局

2022年05月18日16:34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長春5月18日電 (李思玥)傳承精神力量,賡續初心使命。今日,吉林大學在線上召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五周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吉林大學在線上召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五周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吉林大學供圖)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五年來,黃大年精神已經融入吉大人的精神血脈﹔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黃大年紀念館已經打造成黨史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思政教育和科學家精神的宣傳陣地和紅色名片﹔黃大年生前所在的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團隊已經成為教育部第一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不斷完善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教學理念,在各項研究領域實現創新突破……

追尋搜集成長印記

“‘追求進步,是青年最寶貴的特質,也是黨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這一點,在黃大年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從青少年時就立志報國,一直堅持如飢似渴地刻苦學習。”“黃大年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組成員之一、吉林大學電視台副台長曲家偉介紹了項目組在工作中所採訪、搜集到的部分黃大年同志優秀事跡。

1977年,黃大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當時全國地學領域最好的高校之一——長春地質學院,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並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他一直在能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貢獻而時刻准備著、奮斗著。”曲家偉說。

2017年8月,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批准立項“黃大年學術成長資料採集”項目採集小組成立,時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原黨委書記、現任吉林大學預科教育學院院長高淑貞擔任組長、項目負責,2018年5月,經過專業培訓,採集小組取得了採集工程辦公室認証的採集資質,並於6月份正式啟動工作。

據了解,採集小組共訪談了76位見証人,錄制4834分鐘訪談音視頻資料,整理訪談錄85萬字﹔採集他生前校內錄制的視頻資料﹔採集實物資料300余件,其中有著作4本,手稿46件,信件5封。小組不僅採集到不少新的感人故事,還有黃大年寫的《我的中國夢》以及論文作品類資料8件、手稿筆記類24件。

“黃大年是中國航空地球物理領域的領軍人。他的成長經歷和學術成就資料,正是中國地球物理學發展,尤其是移動平台探測理論與技術發展歷史的鮮活檔案。”高淑貞說,通過採集反映黃大年成長過程的口述資料、音視頻資料和實物資料,保存他學術成長的歷史資料,將進一步豐富中國科技發展、特別是地球深部探測發展歷程的歷史資料。

傳承弘揚精神血脈

“五年來,黃大年生前所在的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團隊已經成為教育部第一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核心成員中1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土資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師團隊帶頭人、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原院長劉財介紹了五年來該團隊學習和弘揚黃大年精神、不斷加強團隊建設的有關情況。

五年來,團隊提出了“研、嚴、妍”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教學理念,進一步完善“如何把N個培養成1+N個人才”的紅專融合創新能力培養理念﹔堅持課程思政與專業建設有機融合,課程思政做到“如鹽入水,靜水深流”,實施全程育人與創新培養的理念﹔為適應“新工科”發展需要,提出了“實驗、實習一體化”模式構建實踐教學內容,實施“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虛擬實體結合”的實踐教學理念﹔創建了“立德樹人引領、理工交叉融合培養、解決地質問題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全新人才培養體系。

2017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吉林省委和吉林大學聯合組建了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

“報告團先后應邀在國家有關部委、重點高校,部分省(直轄市)、市及重要行業領域牽頭單位等,參加不同規模宣講報告300余場,走過30多個城市,現場聆聽或通過網絡收聽收看的受眾逾百萬人次。”黃大年紀念館副館長、黃大年生前助手於平介紹了五年來吉林大學持續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宣傳和弘揚黃大年精神的有關情況。

2017年9月,學校在黃大年同志辦公室原址上建成黃大年紀念館。紀念館開放近五年來,面向國內政府機關、學校、企業等社會各界開放千余場次,接待參觀人數約5萬人。紀念館通過影像、圖片和實物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講述 “黃大年故事”,引領公眾見賢思齊、追逐夢想,形成學校和團隊發展的內生動力。

“宣傳好黃大年先進事跡,傳承好黃大年崇高精神,培育更多的黃大年式優秀人才是每一個吉大人的使命,我們定將賡續傳承,久久為功。”於平說。

接續奮斗再創新局

2009年,黃大年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特聘教授,開展了深部探測和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離開五年來,研究人員勵精圖治、拼搏進取,接續完成黃大年同志未竟的事業,在移動平台探測技術、地球深部探測、資源及能源勘查、深空探測、環境治理與修復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曾昭發介紹了五年來該學院傳承和發展黃大年同志事業,聚焦國家和吉林重大戰略需求,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積極推動成果轉化的有關情況。

五年來,團隊在移動平台及探測技術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航空重力梯度儀研制”項目通過專家結題評審。研發了旋轉加速度計式重力梯度儀,完成了國內首次航空重力梯度儀飛行試驗。

在深部探測與能源勘查領域,在東北地區組織實施的15000余公裡綜合地球物理剖面信息採集和綜合研究,創立了油氣資源多元勘探理論和盆地邊緣域油氣資源探查方法技術。

在新能源研究領域,大力開展深部地熱能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建立干熱岩地熱資源區域勘查評價體系,形成了一套由“點面結合”的區域地熱探測技術評價方法。

在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領域,開展了嫦娥系列月球軌道遙感探測和著陸器探月雷達等數據處理解釋,構建了月壤和岩石結構模型,反演月表結構和成分,建立了月壤形成演化機理,提出了新的月表亮溫制圖方法和月表微波熱異常成因。

此外,團隊還加強了生態探測與土壤修復研究以及自然資源部應用地球物理重點實驗室等平台建設。“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物理學、測繪工程”專業獲國家一流建設本科專業。

“地探學院作為吉林大學一流學科(群)‘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建設牽頭單位,我們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將黃大年精神學習成效轉化為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動力。”曾昭發說。 

(責編:李思玥、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