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地名管理條例

2022年04月22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753號

  《地名管理條例》已經2021年9月1日國務院第147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克強    

  2022年3月30日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和規范地名管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護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地名包括:

  (一)自然地理實體名稱﹔

  (二)行政區劃名稱﹔

  (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在地名稱﹔

  (四)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地名稱﹔

  (五)街路巷名稱﹔

  (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住宅區、樓宇名稱﹔

  (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通信、氣象等設施名稱﹔

  (八)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其他地理實體名稱。

  第四條  地名管理應當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命名、更名,以及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安全、外交、國防等重大事項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黨中央。

  地名管理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

  地名應當保持相對穩定。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對地名進行命名、更名。

  第五條  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護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反映當地地理、歷史和文化特征,尊重當地群眾意願,方便生產生活。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協調機制,指導、督促、監督地名管理工作。

  第七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以下稱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名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

  國務院外交、公安、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林業草原、語言文字工作、新聞出版等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的地名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地名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相關地名管理工作。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名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后組織實施。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

  第九條  地名由專名和通名兩部分組成。地名的命名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含義明確、健康,不違背公序良俗﹔

  (二)符合地理實體的實際地域、規模、性質等特征﹔

  (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避免使用生僻字﹔

  (四)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以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五)不以外國人名、地名作地名﹔

  (六)不以企業名稱或者商標名稱作地名﹔

  (七)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全國范圍內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八)同一個省級行政區域內的鄉、鎮名稱,同一個縣級行政區域內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在地名稱,同一個建成區內的街路巷名稱,同一個建成區內的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住宅區、樓宇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九)不以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歷史文化遺產遺址、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的地理實體名稱作行政區劃專名﹔

  (十)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通信、氣象等設施名稱,一般應當與所在地地名統一。

  法律、行政法規對地名命名規則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條  地名依法命名后,因行政區劃變更、城鄉建設、自然變化等原因導致地名名實不符的,應當及時更名。地名更名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九條的規定。

  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歷史文脈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第十一條  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申請地名命名、更名應當提交申請書。申請書應當包括下列材料:

  (一)命名、更名的方案及理由﹔

  (二)地理實體的位置、規模、性質等基本情況﹔

  (三)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規定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行政區劃的命名、更名,應當按照《行政區劃管理條例》的規定,提交風險評估報告、專家論証報告、征求社會公眾等意見報告。其他地名的命名、更名,應當綜合考慮社會影響、專業性、技術性以及與群眾生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組織開展綜合評估、專家論証、征求意見並提交相關報告。

  第十二條  批准地名命名、更名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歷史文脈以及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國內著名自然地理實體或者涉及兩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的自然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邊境地區涉及國界線走向和海上涉及島嶼、島礁歸屬界線以及載入邊界條約和議定書中的自然地理實體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在地等居民點的命名、更名,由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報國務院批准﹔無居民海島、海域、海底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批准﹔其他自然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批准﹔

  (二)行政區劃的命名、更名,按照《行政區劃管理條例》的規定批准﹔

  (三)本條第一項規定以外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在地的命名、更名,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批准﹔

  (四)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地的命名、更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批准﹔

  (五)街路巷的命名、更名,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住宅區、樓宇的命名、更名,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征求同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后批准﹔

  (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通信、氣象等設施的命名、更名,應當根據情況征求所在地相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見,由有關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三條  地名命名、更名后,由批准機關自批准之日起15日內按照下列規定報送備案:

  (一)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地名報送國務院備案,備案材料徑送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

  (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地名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備案材料徑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

  (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地名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四)其他有關部門批准的地名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  按照本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地名,自批准之日起15日內,由同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批准的地名,自按規定報送備案之日起15日內,由同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告。

  第三章  地名使用

  第十五條  地名的使用應當標准、規范。

  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范,按照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規則拼寫。

  按照本條例規定批准的地名為標准地名。

  標准地名應當符合地名的用字讀音審定規范和少數民族語地名、外國語地名漢字譯寫等規范。

  第十六條  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建立國家地名信息庫,公布標准地名等信息,充分發揮國家地名信息庫在服務群眾生活、社會治理、科學研究、國防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高服務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方便公眾使用。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之間應當建立健全地名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