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全媒體新故事長春計劃|一粒谷子的循環產業鏈

2021年11月17日11:25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秋收冬藏,在鬆花江畔的農安縣靠山鎮,金燦燦的谷子經過風選、清理、分離、碾米等13道工序的加工篩選,得以歸倉。這裡生產的“紅石砬小米”,榮獲“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吉林省著名商標”“長春名優特農產品”等多個榮譽。

在聖水泉農產品專業種植合作社的生產線上,分離的谷殼、油糠並未被拋棄,而是用於綠色加工養殖,建立起循環產業鏈,實現了“1+1>2”的增值。這條循環產業鏈是怎樣的?

第1站:“種養結合”,油糠飼養穩收益

今年,聖水泉合作社配備30余台(套)現代農機,有序流轉1000畝耕地種植小米,從播種到採收、加工,再到整地、秸稈處理,實現全程機械化,年產小米1800余噸。

“推行循環農業,我們會將碾制小米時產生的油糠全部用於生豬、肉牛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劉永輝介紹,小米油糠不是外層的糠,也不是裡層的米,是谷粒的中間部分,很適合喂養家禽、家畜。利用這些原料,合作社建起養殖場,“從前這些油糠都白白浪費了,種養結合不僅有抵御飼料價格變化的能力,更創造了穩定的收益和品質。”

第2站:“變廢為寶”,有機肥料進農田

走進合作社的養殖場,圈舍內整齊擺放著利用油糠做好的飼料。上萬頭生豬、千余頭肉牛膘肥體壯,現場來往的運輸車輛不斷。在合作社悉心經營下,養殖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如此大規模的養殖基地,想必會產生不少糞污吧?但在這裡絲毫找不到糞污的跡象。“糞污都進行了發酵處理,加入秸稈等輔料制成優質有機肥。”養殖場技術人員說,利用養殖場產生的糞污,合作社年產5萬立方米有機肥,全部用於小米種植。

廢物用對地方就是寶貝。養殖糞污變肥料,既保持了農村人居環境,又避免了化肥的投入,合作社生產的小米已獲得有機產品認証,暢銷全國。

“畜禽養殖糞污有機質含量極高,經過發酵處理制成的有機肥,是種植小米的絕佳肥料。這種有機肥可以活化土壤,提升小米品質。”劉永輝說,小米有機種植需要大量的有機肥,從前要大量採購,現在就地取材。每年春季,將自家生產的有機肥做底肥還田,耕地全年都不用追肥。

第3站:“精深加工”,谷殼釀酒添活力

在合作社的小米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把一堆堆散落的谷殼收攏起來裝上貨車。這些谷殼要運往哪裡?“它們將和小米一起成為加工小米酒的原料。”車間工作人員說,“咱家的小米都是有機種植、人工除草,利用谷殼釀酒可以增強酒品的有機成分。”

米殼兩用,一田雙收。谷殼變身精釀,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條延伸。合作社的展廳裡,小米面、小米酒等品類產品琳琅滿目,一股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氣息扑面而來。

“有機循環農業改善了農特產品的品質,降低了生產成本,更為合作社增添了一份附加值。”談起谷殼釀酒,有著10余年生產經驗的劉永輝臉上始終挂著微笑,“一級原米直接銷售,二級米用於燒酒,有機小米酒年產量可以達到30噸。”

記者手記:“循環之旅”開啟現代農業一扇窗

不起眼的谷糠,搖身一變成為養殖的飼料、生產的原料,牲畜過腹轉化后又被制作成有機肥,最后還田為小米生長提供肥力,完成了它的“循環之旅”,每個環節絲絲入扣,現代農業的魅力盡顯光彩。

聚焦於品質,是這條完整的循環產業鏈的起點。傳統農牧業的思維是“量”,而農業高質量發展正在突破這一局限,使優質可持續成為內在動力。伴隨多種經營模式的加持,傳統農業“弱質”形象正在被顛覆,效益以幾何級數倍增。

實現資源與生產方式的契合,是這條循環產業鏈的互動方式。它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帶動了綠色農業的縱深發展,讓多種經營形成立體式循環,種植與養殖真正二合一,融為一體,讓新型經營主體看到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來源:長春日報 記者梁闖)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