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小木耳做成脫貧大產業——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

2021年02月26日08:50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將小木耳做成脫貧大產業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位於和龍市。這裡,一棟棟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共栽培桑黃菌段超過100萬段。2019年實現收益52萬元,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去年,這裡的收益又翻了幾番。如今,小鎮以桑黃為契機,正實現著多元化生產經營,持續為農民增收。

小小的食用菌如何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幫手?這背后的技術支撐,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蘑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

2012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李玉滿腔熱忱投身全國扶貧事業。他敏銳地提出食用菌產業扶貧的重要性,首次倡導“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他帶領團隊先后深入全國40余個深度貧困地區,年累計280余天躬耕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山西臨縣等地傳授種植技術,為科技扶貧打通了“最后一公裡”。

蛟河市黃鬆甸鎮是他最早進行產業化推廣的地方。“上世紀90年代末,這裡相當落后,又是高寒地區,即使種植玉米,產量也不理想。當時雖有少數種植木耳的農戶,但產量很小。”李玉記得,當時是在出差途中看到當地宣傳木耳的廣告牌,萌生出在這邊種植食用菌的想法,於是他主動找上門,提出幫扶當地農戶。經過和當地村民幾十年的努力,如今的黃鬆甸鎮早已擺脫了貧困的“帽子”,成為我國知名的“黑木耳之鄉”。

在洮南市那金鎮好田村,提起李玉的名字,正在玉木耳大棚裡忙碌的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正是李教授的農業技術指導,讓我們通過種木耳就能不斷提高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大家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玉木耳是李玉團隊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種,產量是黑木耳的2至2.5倍,賣相好,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近幾年,好田村已建設了總面積1600平方米的4個玉木耳大棚,投放菌包10萬余袋,最先試種的玉木耳賣到每斤100元。

不僅在吉林省,李玉更是將食用菌生產技術輻射到全國各地,已推動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年產值達300多億元。

“小木耳,大產業。”柞水木耳正是李玉團隊在柞水縣對口幫扶的精准扶貧項目。

2017年,吉林農業大學在柞水縣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當地發展食用菌產業脫貧攻堅。經過3年努力,如今,柞水木耳年栽培規模維持在7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已有3138戶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

在雲南會澤和瀾滄,李玉與當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貧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貧課堂”,手把手將“良種良法”送到田間菇棚,有效建立雲貴、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目前會澤縣已建成菌種廠4家,年可生產菌袋200萬袋,共帶動2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如今,年逾7旬的李玉依然在食用菌產業一線忙碌著。身為院士,但他始終笑稱自己就是一個熱愛技術推廣的“蘑菇人”。正是這顆為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換來了老百姓深厚的愛。去年,柞水縣舉辦表彰活動,邀請他參加。“當地選出來10名勞模,把我也請上主席台。11把椅子,讓我坐中間,挺不好意思的,但說明大家對木耳是真認可了。”那一刻,李玉看著靠木耳脫貧致富的鄉親,比他自己登台領獎更高興。

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李玉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他表示,這個榮譽,是屬於整個食用菌產業的。“比起自己獲表彰,我更開心的是脫貧攻堅的勝利。”李玉說,8年裡,看到那麼多鄉村通過精准扶貧改變了面貌,他打心底裡高興。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事業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我將和全國的科技工作者一起,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助力。”對未來,李玉滿懷信心。(記者張鶴)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