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師德培育,完善評價標准,破除“五唯”傾向

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21年01月28日10: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一個全面系統部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

  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准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就要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引導教師自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增強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

  《指導意見》提出:一是強化高校教師“四史”教育,在一定周期內做到全員全覆蓋,引導廣大教師厚植信念情懷。二是推進常態化師德培育涵養,將各類師德規范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教師全員培訓必修內容,達到一定學時、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校教師資格並上崗任教。三是落實師德第一標准,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招聘引進、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導師遴選、評優獎勵、聘期考核、項目申報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標准。四是嚴肅師德問題查處,建立健全師德違規通報曝光機制,依托政法機關建立的全國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庫,嚴把教師職業入口關。五是完善教師思政工作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統籌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

  “高校應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合力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到教師管理的全過程,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說。

  改革職稱制度,實行分類評價

  遵循高校教師職業特點和發展規律,分類分層、科學評價,才能充分調動廣大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專門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

  完善評價標准。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職稱評價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等問題,對此,《意見》明確:不以SCI、SSCI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高校結合實際建立各學科高水平期刊目錄和高水平學術會議目錄﹔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不得將出國(出境)學習經歷、人才稱號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意見破立結合,在破除“五唯”之余,還提出了具體舉措,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人才培養實際貢獻的評價。

  實行分類評價。按照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型,根據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研究類型等,建立分類評價標准,有針對性地評價不同類別教師的實績、貢獻,尊重人才個性化和多樣化特點。

  “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的特色和規律,細化分類評價體系。這樣才能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讓各類人才都能脫穎而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表示。

  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激勵機制

  “《指導意見》把推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作為整體改革的突破口。”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要完善高校教師聘用機制,高校根據有關規定和辦學實際需要,自主制定教師聘用條件,自主公開招聘教師﹔要加快高校教師編制崗位管理改革,實施崗位聘期制管理,進一步探索准聘與長聘相結合的管理方式,落實和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聘用機制﹔要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調查比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資水平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高校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導向作用。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表示,《指導意見》極大程度優化了教師人才發展的環境,為探索打造高質量發展、充滿活力、具有韌性的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8日 12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