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 有種收獲叫“冬捕”

2021年01月03日08:42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零下20℃ 有種收獲叫“冬捕”

  臨近農歷臘月,清晨6點的查干湖天地漆黑,幾十台車的車燈把冰面照得通亮,漁工們跟著“魚把頭”張文駕駛的“頭車”,一路向東駛去。

  查干湖位於吉林省鬆原市,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冬至后到春節前,是查干湖漁民冬捕作業的黃金時間。

  行駛20多分鐘后,“查干湖一號網”旗幟映入眼帘,車隊停了下來,正式開工。此時氣溫零下20℃,漁工們卻干得熱火朝天,每兩個人一組,用20多公斤重的冰镩先鑿開一個大“下網口”,再鑿出一圈小“導網口”,初步形成漁網“下套”移動路線。

  張文指導漁工把一根長杆從“下網口”放入水裡,杆浮在冰面下,拉著一條水線,水線連著漁網的大絛,准備拉向一個個“導網口”。

  清晨7點,晨光拋向冰面,三匹馬開始轉動絞盤。“漁網有2000多米,人根本拉不動,用馬拉絞盤的方式拖動漁網。”張文告訴記者。

  人控穿杆、穿杆帶線、拉線找絛、絞絛拖網,2000米的漁網依次向兩邊拉開,圈出巨大的套子,整個過程需要近8個小時。張文說,在高科技發達的今天,查干湖捕魚原始純粹,哪裡有魚、魚個頭大小,全憑“魚把頭”經驗。

  冰面積雪鼓起、顏色變化及冰下傳聲都是判斷魚群位置的因素。張文說,冬季冰雪捕魚,是當地傳統漁業生產方式,早在遼金時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但曾一度險些失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天氣干旱、過度捕撈等影響,湖面面積從幾百平方公裡縮減到幾十平方公裡,當時魚葦絕跡,湖底鹼土飛揚,漁民無奈外出打工。當地調動8萬多名干部群眾,用鍬挖肩挑的方式修成了全長53.85公裡的“黃金水道”,把鬆花江水引了進來——大水泊又回來了。

  1992年至1995年,查干湖開始“投放魚苗,封湖三年”涵養生態。“漁網網眼由1寸改為6寸,捕魚時必須‘抓大放小’,魚群逐漸多了起來。”張文說。

  下午2點,漁網被拉出水面,萬尾鮮魚在冰湖上起舞,“冰湖騰魚”盛景美不勝收。近些年湖水資源好了,之前一網打出10萬斤以上的魚就叫‘紅網’,現在一網出魚量經常在30-40萬斤﹔生態好了,魚肥了、人富了,過去漁民趕著馬車去捕魚,現在都開上了小汽車﹔岸邊的農家樂也越來越多,游客歡聲笑語不絕……

  2007年,查干湖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天賞荷花,冬天看冬捕、觀冰雕景觀帶、逛雪地游樂園……去年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期間,吸引游客超140萬人次。

  如今,查干湖冬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神奇依舊,這份原始的北方漁獵文化正在傳遞給更多人。”張文說。(記者 徐子恆 金津秀)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