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動”出幸福來

2020年11月30日08:12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動”出幸福來

  老當益壯。(記者韓玉紅攝)

  福山路社區太極拳隊在鍛煉。(記者韓玉紅攝)

 小小毽球踢出愉快的生活節奏。(記者韓玉紅攝)

福山路社區附近,伊通河畔練習舞彩綢的健身愛好者。(記者韓玉紅攝)

 晨練者中涌現出了不少“武林高手”。(記者韓玉紅攝)

  抖個大型空竹也是“體力活”,身體練得棒棒的。(記者韓玉紅攝)

  近年來,百姓身邊能夠健身的硬件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呈逐年上升趨勢﹔從各級體育局、體育總會等部門到街道、社區,都在不斷組織豐富的健身活動,“軟件”接連升級﹔百姓走出家門“動”起來,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每個人對於“幸福”這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很多百姓的心裡,能夠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遠比其他一切都來得更幸福。

  從“不愛動”到“我想動”

  長春的清晨,打破寧靜的不是車水馬龍,而是晨練者歡快的腳步。晨練者的身影總是早早地出現在公園和小區裡。

  家住長春市綠園區錦江花園的王富民今年73歲,退休后,每天早上5點半到錦江廣場晨跑成了老王雷打不動的習慣。老王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后去了北京工作,雖然在老王心裡,“空巢老人”一詞聽起來顯得寂寞又無奈,可他並不否認,自己堅持每天鍛煉身體,與“空巢”有著不小的關系。

  “2015年我突發腦梗,好在去醫院很及時,現在不太能看出來我有后遺症吧?”從那場病之后,從來不健身的老王加入到了晨練的行列中,“一生病,孩子在外地就跟著干著急。現在年輕人上班都很忙,我必須得鍛煉,盡量別給孩子添亂!”

  像王富民一樣,“不想給孩子添亂”成為不少中老年人主動加入到健身大軍中的真實想法,但更多的是在健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油然而生的快樂。自己身體倍兒棒,子女也跟著高興。

  長春市三十二中學1968屆畢業生兩年前組織了一場大型同學會,這些年近七旬的老人們再聚首,有說不完的話題。可喜的是,這次聚會沒有停留在一次簡單的吃吃喝喝上,而是一呼百應地成立了一個“健康快樂徒步群”。每次群主隻要在微信群裡發出活動通知,至少都能有二三十人響應。

  兩年的時間裡,伊通河畔百鳥成群時,長春水文化生態園綠樹成蔭時,百木園“黃金大道”落葉知秋時……這支老年徒步隊把健身的腳步邁向了長春最美的地方,邊賞景,邊鍛煉。老人們告訴記者,自從有了“組織”之后,大家鍛煉的勁頭更足了,同齡人在一起,總有一種“不甘示弱”的信念。

  隨著媒體對全民健身宣傳力度的加大,公園、社區健身設施的不斷增加,百姓參加鍛煉的意識,早已由過去的“不愛動”變成了“我想動”。

  從土路跑步到花園式健身

  一提起“楊家崴子”,很多老長春人的第一直覺還是它幾十年前的破舊模樣。可如今,昔日的“楊家崴子”,現在的寬城區團山街道,卻有著令人羨慕的健身環境。

  在“楊家崴子”一帶土生土長的張麗莎今年39歲,是福山路社區的文體專干。兒時這裡臟亂差的印記,依舊留存在她的記憶之中。不過要想找到這一帶新舊對比的照片卻並不容易,“那時候大伙兒巴不得這些‘老舊破’趕緊拆了,沒人樂意在這拍照。”

  因為毗鄰伊通河,隨著城市建設特別是伊通河改造的推進,福山路社區如“整容”一般“顏值”驟升。讓居民最引以為傲的便是在母親河沿線健身時,一步一景愜意舒心,還擁有了再也不用靠“搶地盤”才能健身的寬敞場地。

  天氣漸冷,福山路社區東側靠近伊通河岸邊的太極拳場地,每天仍然能迎來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四十人的鍛煉隊伍。因為王儉老師水平高、教得好,這支隊伍不斷壯大,甚至吸引了“健身候鳥”前來拜師學藝。

  58歲的高軍林從最初的零基礎到現在可以“站在頭排”,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深深地愛上了太極拳。可出乎記者意料的是,高軍林並不是福山路社區的居民,“我家住在幸福街,離這兒單程22公裡,每周來兩三次,吸引我的是這個團隊,老師特別好,社區組織得好,團隊風氣特別正!”

  每次來此練太極拳,高軍林開車往返需要40多公裡,卻依舊樂此不疲。他說:“這裡健身環境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以前是臭水溝,現在都變成公園了,給全民健身提供了優質條件。太極拳特別講究修身養性,自從練了太極拳,我的脾氣比以前好多了,通過練太極拳,自身的性格改變不少。”說話間,微微上揚的嘴角透出了十足的幸福感。

  因為鍛煉的人多,群眾有呼聲也有需求,再加上街道工作人員溝通得力,伊通河改造期間,在這塊場地建設時,施工單位直接在一旁的景觀石上刻上了“太極”二字。這讓福山路社區的太極隊有了“訂制”的自豪感。在今年9月團山街道組織的比賽中,還拿到了團體第一名的佳績。

  當記者問起這塊場地昔日的模樣,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起了當年塵土飛揚的場面,在土路上跑步、散步、打太極,沒多少人願意來。

  “你聽我說話聽出來沒?我這嗓子,喉癌手術了,你看我現在的精神頭!”“你能看出來我是腦血栓患者嗎?”“我以前‘三高’,現在經常鍛煉,好多了!”在花園式的健身環境中受益,大家忍不住紛紛向記者“炫耀”著健身的“療效”。

  從橫跨伊通河的長新橋往南,在河西岸不到200米的范圍內,抖空竹、徒步、廣場舞、彩綢、輪滑等項目讓人目不暇接。這裡仿佛是社區的后花園,極大地優化了“1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推進工作。

  老舊小區較多的團山街道,不僅僅滿足於在小區為百姓“擠”出健身場地,而是積極改造拆違空地,建設市民休閑公園和室外健身場地。先后在興仁街朗秀路、北三環與小南街交會處、北三環天朗小區外側建成3座公園,已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健身的主要活動場所。

  從“自己練”到“有人管”

  張麗莎在社區工作多年,擔任文體專干6年,感觸頗深,“2014年建成社區后,老年人可以在小區內遛彎、健身,室內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隨著健身硬件條件逐年改善,百姓的健身意識也在生根、發芽、壯大,“有什麼活動我們在微信群裡一通知,大伙就踴躍報名,百姓關愛自身健康的意識萌發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

  昔日百姓往往是自主鍛煉,隨著街道、社區對全民健身重視程度的增加,“有人管”愈發成為常態。

  街道、社區組織活動,變著法兒地激發百姓參與健身的熱情。福山路社區太極拳水平高,得益於團山街道在體育惠民方面致力於辦好“一賽一節”,今年主打的就是太極拳。“十一”前夕舉辦的團山太極拳大賽,吸引了各社區組織的近400人報名參賽,場面十分火熱。

  今年9月,南關區富裕街道中海南溪社區在南溪濕地公園舉辦了第三屆趣味運動會,不僅有保齡球、花式跳繩、飛鏢粘粘樂、套圈等趣味項目,甚至還把垃圾分類和飛行棋相結合,設計了集寓教於樂和健身於一體的項目。齊女士一家三口在現場看熱鬧看得哈哈大笑,“挺遺憾,這次沒報上名。回頭我領孩子也練練,下次參與一下。”

  岳陽社區的老年門球比賽、九聖祠社區的趣味運動會、健康胡同社區的乒乓球友誼賽……各社區書記、文體專干紛紛設計活動、寫方案,想方設法把健身活動和比賽組織得更親民、更吸引人。

  從“自身健康”到“組團行動”

  前不久,臨河風景小區的一群廣場舞愛好者正在跳一套今年全新的廣場舞。跳到一個轉身動作時,大家忽然發現,轉過身去,此時站在最前邊,也就是剛剛在最后一排的一位女士竟然動作嫻熟、舞姿優美。

  隊長“動心”了,想著一定要拉她“入伙”,提升隊伍實力。走近一看,竟發現有點眼熟,“請問你是孫老師嗎?”對方微笑著點了點頭,這讓隊長倍感驚喜,因為隊長就是在手機上一遍遍看孫老師的教學視頻才學會的。

  孫老師名叫孫威,在全國廣場舞界頗有名氣。上半年,很多廣場舞愛好者在家隔離時,通過手機客戶端就看過孫威新排的舞,作為教學范例,在長春乃至全國以幾何倍數傳播、學習。孫威是中國廣場舞推廣大使、健身秧歌(鼓)國家A級裁判、廣場舞國家級裁判,也是廣場舞、健身秧歌(鼓)的國家A級指導師。對於自家小區裡的廣場舞隊伍提出的“不忙時來教教我們”的請求,孫威欣然同意。

  孫威坦言:“最早參加廣場舞的,都是所謂的‘社區大媽’,隻要是跟鍛煉身體有關的項目都被統稱為‘廣場舞’。”那時廣場舞大媽們只是通過這樣的形式鍛煉,謀求自身健康。近幾年,僅由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廣場舞規定套路就達到27套。廣場舞不再是“大媽們”的專利,孫威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看到了從孩童到耄耋老人的年齡跨度,“現在廣場舞除了鍛煉身體,還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把民族舞蹈和健身操結合,健身性和觀賞性兼具。”

  作為長春市健身操舞協會秘書長,孫威每年會進行幾十場公益培訓,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廣場舞骨干再將最新的舞蹈動作傳授到基層社區。令人欣喜的是,廣場舞愛好者在健身的同時,愈發熱衷於走出去、展示自我,甚至參賽拿名次。統一的服裝、背包、拉杆箱,阿姨們在退休后也能通過廣場舞,感受到團隊協作精神,“我活這麼大歲數,能有登上全國比賽舞台的機會,覺得這就是一種榮譽。”阿姨們積極奮進的想法,成為了新時代全民健身活動的寫照。

  無論是清晨還是傍晚,各大公園、廣場、小區健身路徑處,都能見到許許多多健身的人。長春市區最受歡迎的南湖公園和勞動公園,每天一早就會迎來周邊小區的人們,徒步、太極拳、太極劍、毽球、網球、響鞭、彩綢、柔力球……項目五花八門,臉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常見的健身項目幾乎都有協會。加入協會,組團行動,成為了參與健身的新風尚。以長春市徒步協會為例,目前僅協會直屬的微信群就有200多個。市民熟悉的牡丹園“相親角”,也成立了徒步群,單身青年們通過徒步的方式也有了“脫單”的機會。“動”起來,自己就能把握幸福!

(責編:馬俊華、謝龍)